网络社交语言应繁简相宜

新闻要闻 2025-09-15 07:22:57 69

  【观者有心】

  网络社交语言越来越长,网络一些人陷入“字不多则意不诚”的社交表达焦虑

网络社交语言应繁简相宜

作者:胡晨冉

  在网络社交活动中,陌生网友之间热情互称“宝子”,语言应繁宜锦绣肝肠网工作群里“好的简相”被“好滴收到”取代,句末的网络波浪号或感叹号成为标配,表情包被当作标点符号频繁使用,社交曾经只需“呵呵”二字便能传达的语言应繁宜欢乐,如今却需要使用“哈哈哈哈笑死我了”,简相才能维系对话的网络锦绣肝肠网温度……受经济学“通货膨胀”概念的启发,大众戏称这一现象为网络社交语言“通胀”。社交

  网络社交语言“通胀”现象,语言应繁宜产生于网络社会电子化、简相快节奏的网络生活环境。一方面,社交当电子屏幕阻断了眼神交汇与肢体语言,语言应繁宜传递情感的任务便由文字承担。面对面交谈时的一个自然微笑,转化为微信对话框里的一行文字就需借助“~”的弧度;现实生活中一个点头示意的动作,在手指快速打字时便需化身为“嗯嗯嗯”的连珠应答。另一方面,网络时代信息泛滥,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,迫使人们不得不采用更具冲击力的表达以争夺注意力。比如,职场人用“暴风哭泣感谢”替代“谢谢”以凸显诚意,商家以“真的绝了好吗”影响消费者的心理。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夸张的语言风格便在网络上流行起来,让原本简单的日常社交语言,走向了“字不多则意不诚”的膨胀。

  在虚实交织的社交环境中,每个人都佩戴着由语言组成的面具,既害怕不够真诚的表达受到误解,又担忧过度修饰的言语遭人诟病——这种矛盾正在消磨人际交往本该具有的愉悦感与松弛感,甚至催生出本不应有的表达焦虑。比如,一些网友经常陷入不知如何使用称谓的困惑:对亲密的人不敢使用流行昵称,生怕显得轻浮;对泛泛之交又频频使用流行昵称,只为显得亲近。这种表达上的进退失据,导致网友们不得不反复切换社交人格,由此产生的社交负荷会消耗大量精力,让他们经常在网络社交中疲于应付。

  因此,有人对网络社交语言“通胀”现象提出严厉批评,甚至认为,为了保持汉语的纯正,应禁止使用网络语言。其实,这倒没有必要。语言学家认为,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始终处在变化之中。“健康”“思想”“组织”等今天的常用词,在晚清曾因是外来新词而遭抵制;“炒鱿鱼”“忽悠”等方言词语,如今也成为流行语、普通话的一分子。从这个角度看,网络社交语言“通胀”不过是古老的汉语在数字时代嬗变进程中的一个具体表现。

  面对网络社交语言“通胀”现象,我们不妨以客观理性态度应对:一方面,对过度异化的表达及时进行修正,以维护汉语的表达秩序;另一方面,在网络社交中为平和质朴的表达保留空间。

  有生命力的语言向来是与时俱进的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,汉语一直在革故鼎新中维护着自己的文化韵味并适应着时代的需要。未来的理想图景或许应该这样:“绝绝子”与“大漠孤烟直”在各自的语境中都熠熠生辉,“好”与“好滴好滴”在不同场景中各尽其责。当然,这需要语言使用者在点击发送键之前,既保持对语言变化的宽容,又怀有对传统母语的敬畏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3月12日 13版)

[ 责编:王文韬 ]
本文地址:http://suining.jn5208.com/html/862b09599042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哈尔滨理工大学举办《为新能源汽车打造中国“心”》宣讲报告会

出于这些考虑,世界互联网大会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举办论坛

蓝图变实景——粤港澳大湾区“世界级机场群”呼之欲出

强国之路|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

踏歌秋水之城 畅享瑟宾风情

友情链接